又是一篇没有方法论的稿子。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声音误区长时间没有解决,或许就是你的解决思路出现了问题。治标更要治本,要识别自己声音中的代偿现象。
发声方法会决定一个人声音的最终呈现。越科学的发声方法,越能显示个人声音特色。越错误的发音方法,越掩盖个人声音特色。同样错误的发音方法,声音特征会极为相似。我们就是通过声音特征,判断出他背后的错误发声方法。
而每一个错误发声方法形成声音误区的这个过程中,都存在——代偿现象。
代偿:当某个器官的组织发生病变时,由原器官的健全部分或其他器官来代替补偿它的功能。
发器官并不一定出现了病变才出现代偿。发声器官在不进行科学的运作后,代偿就会产生。比如:气息太弱,会导致声音动力不足,声音会变小难以达到日常生活需要。身体会立即做出调整,让喉部处于紧张状态,以声带紧张为代价压榨出仅存的发音效率。
气息不足—代偿—喉部紧张。
再比如:说话懒得开闭嘴调动唇舌,这会导致大量字音发音不清晰。在这个时候很多人会用舌根、软腭发力来代替舌尖、硬腭前段、上唇发力来代偿。这样勉强能发出日常生活够用的字音,但是会出现闷暗靠后的声音特点。
口腔失控—代偿—声音靠后。
上述因果了解后。我们可以反过来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:如何解决声音误区?
我们不能只看表现,只解决表现问题。专注于“治标”效果是有限的。声音靠后就练声音靠前?声音紧张就练声音放松?
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,我越来越发现这其中的荒谬。哪怕让学员找到了放松的声音状态,他依旧无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,因为气息问题没解决,动力不够,他只能被迫重新回到“代偿”的怪圈中,拉扯嗓子说话。
判断出声音误区是什么。再通过“代偿现象”推导真正的失控区域。声音紧张找气息问题,声音靠后找唇舌调动口腔开合。
这才是治本良方。
正如我们会讲到“两头紧中间松”,这其中的因果关系一定要明白。只有两头紧了(丹田和口腔积极控制),在这样优良的发声环境下,中间才能松(声带放松)。
以上。希望这篇能给声音纠正的学员和老师带来启发。
————
文章所阐述的内容可能没有那么的直观,如果你也想通过练习发声、改善自己的声音、乡音;
可以加我的微信:305264878,将会有名师一对一的为大家做一次声音评测,让你充分的了解到自己的声音,之后会有配套公开课程辅助学习,想要塑造理想人声的小伙伴们千万别错过哦(ง •̀_•́)ง
初欣博客是专注于播音主持、播音配音的一个学习交流网站平台。帮助更多的播音爱好者共同成长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改编自互联网,否则均为初欣博客原创文章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wps2.cn/3791.html